多囊肾猫咪发病率?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事,多囊肾病不是遗传病! 在人类的基因库中,目前已知的与PKD相关的基因已有上百个,但大部分基因位点的变异都不导致常染色体遗传。 PKD在人类中的发病率为1/400-1/850 ,平均下来每36个人里就有一个人患该病[1]。对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而言,这个比例是偏低了些的,且受到种族、地域因素的影响。 在北美,黑人和白人患病率分别为1/76和1/235;而在欧洲白人群中,大约10个人当中就有一个病人[2]。我国目前没有对该病的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根据有限的病例报告,估计患病率应该在1/500左右。虽然不同学者采用的调查方法有所不同,但结果基本一致。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统计的均为群体患病率,个体差异被忽略了。也就是说,同一人群中,有些人携带一个拷贝的致病基因就发病了,而有的人则带多个拷贝才会发病。 除了遗传因素外,环境因素是不是也参与了PKD的发病过程呢?答案是肯定的。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动物实验和人群流行病学研究发现,环境中某些化学物质可能通过干扰激素分泌或影响肾脏血管功能而导致多囊肾病的发生发展和肾功能损害。 上述研究都提示我们,多囊肾病可能是由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导致的病变,其中遗传起决定作用,环境因子作为辅助分子参与发病过程。
目前对引起多囊肾病的环境因素尚在研究中,已知的有环境激素、农药、化肥等。 环境激素又称“类激素”,是指具有类似生理活性的植物激素,主要包括性激素(孕酮、睾酮等)、甲状腺激素(T3、T4等)以及肾上腺激素(ACTH等)。这些物质可以在体内外调节离子的浓度和通透性,从而影响肾脏的正常功能。
高浓度的钙离子也是诱发多囊肾病的重要离子。 当细胞外液中钙增多时,可以通过离子通道直接引起近曲小管上皮细胞的损伤,还可激活蛋白激酶C通路进而加重损伤。 严格控制钙的摄入对于预防多囊肾病是非常重要的。低钠饮食也是值得推崇的健康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