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身上有疙瘩怎么办?
这好像是异尖线虫感染,俗称“蛔目的寄生虫”,主要寄生在海洋鱼类和海洋哺乳类的消化道里,少数也能寄生在人体消化道内引起疾病。 它的幼虫形态很像蛔目寄生虫,所以叫异尖线虫(Parascaris)。成虫有食道和消化管,口器内具有20个细长的触手,用来抓取食物,也有用于游动的伸缩鳍。幼虫期仅有嘴部和4对游泳鳍。 由于幼虫的食道壁里有许多纤毛,因此能在消化道里移动并吸附于肠壁上。
异尖线虫幼虫的外壳由几丁质构成,体内含有细胞核,无色素体,一般不易被胃酸杀灭而能存活下来。它通过吸取宿主的营养来发育成长,当发育到成虫阶段时,虫体可长到6毫米长。雌雄异型且雌虫略大于雄虫,体表有微小的皱褶并有齿状的突起。 异尖线虫主要寄生在海洋鱼类、海洋哺乳类和人的消化道里,偶尔也出现在眼结膜囊内。
当它钻入消化道黏膜下层时,会引起局部组织发炎,同时释放出酶类刺激黏膜,导致恶心、呕吐或腹泻;若钻入眼睛,则出现怕光、流泪、异物感等炎症反应。 对虾养殖中常因投喂变质饲料而导致异尖线虫病流行。患病的对虾表现为活动迟缓、食欲不振甚至不食、身体瘦弱、生长缓慢、皮肤脱落、颜色变浅、体表粘液增多、行动失常,有时头胸部弯曲成“U”字形。检查胃肠道可见有灰白色半透明状蠕虫,有的虫体呈C形,有的呈S形,有的两头尖的形状像钥匙,即所谓的“蛔目的寄生虫”。
预防措施主要是做好清塘消毒,合理投喂营养全面的全价配合饲料,注意饲料品质,防止霉变。定期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K3、维生素E以及金霉素、土霉素、氯霉素等抗生素药物,连续投喂7~10天,可起到良好的预防效果。已发病的对虾要立即隔离治疗,病虾肌肉注射杀虫药阿维菌素,每千克体重注射150~200毫克,同时配合使用维生素类药物及金霉素、土霉素等,连用5~7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