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咪体有哪些虫?
体内寄生虫有:蛔目,绦目的蛔科与绦科,吸虫目的异尖科和肝吸科及线虫目的蛔目、异尖科及蛔科等。 其中对人和猫危害较大的是弓形虫病(弓虫病),由寄生在细胞内的原虫引起。临床表现与侵害部位有关。 消化道感染的病原幼虫可在胃肠道内发育成较大的成虫。由于胃肠道中的微生物群落较为稳定,所以病原体难以大量繁殖,症状较轻微;但如果受到不良刺激,如服用抗生素不当,可引起严重腹泻。
如果消化道感染的原虫数量较多,可随食物进入消化道,使消化道黏膜受损而诱发炎症反应,出现呕吐或腹泻,并因脱水而导致体重减轻。 被细菌感染后,有的细菌能在胃肠道中大量繁殖,引起急性胃肠炎,表现为食欲下降、腹泻、粪便中含有血液或粘液,严重时会发生脱水、酸中毒甚至休克,若不及时治疗,病死率高达50%。
当细菌侵入肝脏后,会引起急性肝功能损害,出现黄疸、呕血甚至昏迷,若治疗不及时,同样会造成死亡。对于幼猫来说,细菌感染往往是致命的。 蛔科、绦科的某些属种还可以引起幼虫性肠炎,也可以造成比较严重的胃肠炎。 对于线虫目的蛔科和异尖科,如果寄生数量过多,可能会在消化道内争食营养丰富的营养成分,从而影响生长发育。如果幼虫在消化道内运动到胆道或者消化道壁的皱褶处,就可能诱发恶心、呕吐或者腹泻,但是一般不至于导致生命危险。
软蜱和硬蜱:蜱属于寄螨目、蜱总科。成虫体背结合,呈半球形或圆形。体表具波状横沟或疣状突起。腹面有足4对,每足有5-6节。第1对足无吸盘,有爪,其余各对均有吸盘和爪。口下器成管状结构,外具颚帽,由颚基、螯肢、须肢、口下板等组成,硬蜱的口下器位于腹面,软蜱位于腹面的前端。蜱的幼虫和若虫也具4对足,幼虫口下器在胸的前端。蜱身体充满脂肪,硬蜱形如扁平的种子,软蜱形如紫黑色颗粒。硬蜱腹背隆起,背面密生疣状突起,腹面柔软,吸血后虫体可胀大几倍至几十倍;软蜱身体柔软,腹面皱褶,吸血后不膨胀,或仅略膨大。按蜱的特征可区分为硬蜱亚科和软蜱亚科。硬蜱的生活史分卵、幼虫、若虫和成虫4个阶段,一般需6~13个月完成。硬蜱多在春、秋季活动,幼虫、若虫和成虫均可吸血。雌蜱吸血后腹部急剧膨胀,饱血后落下,产卵于缝隙或其他隐蔽场所,产卵后即死亡。
蛔虫:寄生于盲肠和回肠等处,多呈簇状,犬和猫的蛔虫互不感染,猫蛔虫分为两种:一种叫普通蛔虫,呈暗黄色。猫感染较为普遍。主要经后母经肠道感染,幼猫主要经乳汁感染。主要症状有:生长缓慢、下痢、顽固性咳嗽等。另一种叫钩尾蛔虫,线状、细小,身体后端弯曲如钩状。该蛔虫寄生在小肠内。一般单个分散存在。猫感染后主要以腹泻为主。剖检时在肠管中发现同种类蛔虫时,常可发现一部分已经发育,一部分幼小。根据这种情况可以判断出,后来感染的蛔虫是先被感染的蛔虫经过体内发育繁殖后才进行的。感染钩尾蛔虫的,幼年和老年猫都偶见发生。由于蛔虫的体内繁殖能力强大,因此,治疗结束后,过一个发育期间(钩尾蛔虫为4周,普通蛔虫为7周或更长),还必须再进行一次驱虫为宜。